色色五月天 汲古阁十七史
发布日期:2024-10-07 17:58 点击次数:104图片
图片
图片
主编:刁青雲 潘守永出书社:北京燕山出书社书号:978-7-5402-6011-8出书时期:2021年04月册数:88册中图法分类号:K204.1出书説明
明清之際,毛晋汲古閣藏刻書蜚聲宇内,彪昺汗青。毛晋是明末清初盛名的藏書家及刻書家,好古博覽,性喜讀書。一心以藏書、刻書爲業,廣搜海内善本,藏書達八萬四千册,其中多宋元舊槧,爲當時藏書家中之翹楚。《書林清話》評:『明季藏書家,以常熟之毛晋汲古閣爲最著』。汲古閣爲毛晋藏書、刻書之所,藏刻書名播書林,毛晋一世神敢于征集宋元善本、罕見秘册等刻印發行,使之流傳于世、嘉惠後东说念主。毛氏汲古閣刻本于明清之際行銷大江南北,有『毛氏鋟本走天地』之盛况,汲古閣所刻經史子集,詞曲傳奇,無所不有,所刻書板逾十萬,數量之多,爲前代所未有,是中國歷代私家刻書之最,于保存和傳播中國古典文獻厥功至偉。未来啓七年(一六二七),毛晋初入南闈,連得三次『十七史』異夢,遂誓願于每歲訂正經史各一部,并將之排印发行,開設梨棗之局,發雕十七史。古代歷史上素有修史之風,自周置五史,小史掌邦國之志,外史掌四方之志,便已有史官掌記事。在記載史實和編纂史書的過程中,漢代司馬遷參酌古今,編纂《史記》,首創紀傳體史書體例,班固作《漢書》,進一步完善了紀傳史書,自此以後,『世有著作,齐擬班馬,以爲正史』(《隋書·經籍志》),紀傳史書被官方立爲正史,而官修前代史亦成爲每個新朝代的慣例。經過漫長歲月的積澱,每一旦代都將之前的史書集成相應的叢書,至北宋時便産生了具體包括《史記》《漢書》《後漢書》《三國志》《晋書》《宋書》《南齊書》《梁書》《陳書》《魏書》《北齊書》《周書》《南史》《北史》《隋書》《唐書》《五代史》的『十七史』。明末之前,史部叢書齐爲官方刊刻而成,而未有以私东说念主名義獨立刊刻的前例。時值明朝,刻書漫漶無善本,而正史叢書在通顺領域卻稀有全本、善本,毛晋有感于當時的現狀,刻十七史,使正史全本得以廣印行世,以補正學。明崇禎元年(一六二八),毛晋汇注十七东说念主任史部,開雕十七史,是年正月始刻《晋書》,繼以每歲刻一史發行。然明崇禎十四年(一六四一)及崇禎十五年(一六四二),因受災而賣家田以保全十七史的刊刻,至明崇禎十七年(一六四四),歷時十七載如預期完成。然後來兵興寇發,朝代更替,毛晋將書板藏于湖邊岩畔的草舍中,直至清順治三年(一六五六)才將書板取出,再行修補發行。在近三十年的光陰中,據毛晋的《重鐫十三經十七史緣起》所載:『卷帙縱横,丹黄紛雜,夏不知暑,冬不知寒,晝不知出户,夜不知掩扉』。十七史在毛晋刻書事業中,貫穿始終,而十七史作爲史學領域的經典之作,亦是毛晋刻印書籍的要点。毛晋爲後世留住的『汲古閣』版的書籍,爲學術盘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十七史是毛晋傾其一世之力而刻成的大型叢書,可謂古代學術盘考的淵藪,爲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作念出了貢獻。汲古閣本十七史中的正史刊印大部分以明朝北監本爲正本,其間或有以三朝本、能够影宋本爲正本,總體質量頗高。且汲古閣本十七史通顺廣泛,于後世翻刻校勘正史叢書有參考之用。有鑒于此,今集会整理明崇禎年間的汲古閣本十七史,全編影印發行,最大狂放地保存文獻的原始面目,但愿能爲古籍版块史、明代出书念念想史及相關盘考提供積極的助益。囿于學識,編輯责任中或有欠妥之處,但愿讀者隨時賜正。編者識總目録
第一本
史記(一) 卷一至卷十五 漢 司馬遷 撰 宋 裴駰 集解 明崇禎十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册
史記(二) 卷十六至卷三十 漢 司馬遷 撰 宋 裴駰 集解 明崇禎十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册
史記(三) 卷三十一至卷六十 漢 司馬遷 撰 宋 裴駰 集解 明崇禎十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册
史記(四) 卷六十一至卷九十二 漢 司馬遷 撰 宋 裴駰 集解 明崇禎十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册
史記(五) 卷九十三至卷一三○ 漢 司馬遷 撰 宋 裴駰 集解 明崇禎十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册
前漢書(一) 卷一至卷十五·上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册
前漢書(二) 卷十五·下至卷十九·上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册
前漢書(三) 卷十九·下至卷二十七·上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九册
前漢書(四) 卷二十七·下至卷四十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册
前漢書(五) 卷四十一至卷六十三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一本
前漢書(六) 卷六十四至卷七十七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二册
前漢書(七) 卷七十八至卷九十四·上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三册
哥要搞前漢書(八) 卷九十四·下至卷一○○ 漢 班固 撰 明崇禎十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四册
後漢書(一) 帝紀十卷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志卷一至卷十一 晋 司馬彪 撰 梁 劉昭 注 明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五册
後漢書(二) 志卷十二至卷三十 晋 司馬彪 撰 梁 劉昭 注 列傳卷一至卷七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六册
後漢書(三) 列傳卷八至卷二十七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七册
後漢書(四) 列傳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七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八册
後漢書(五) 列傳卷四十八至卷六十一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十九册
後漢書(六) 列傳卷六十二至卷八十 宋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明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册
三國志(一) 序至卷十四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崇禎十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一本
三國志(二) 卷十五至卷三十九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崇禎十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二册
三國志(三) 卷四十至卷六十五 晋 陳壽 撰 宋 裴松之 注 明崇禎十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三册
晋書(一) 序至卷十三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四册
晋書(二) 卷十四至卷二十六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五册
晋書(三) 卷二十七至卷四十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六册
晋書(四) 卷四十一至卷五十七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七册
晋書(五) 卷五十八至卷七十四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八册
晋書(六) 卷七十五至卷八十六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二十九册
晋書(七) 卷八十七卷至一○○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册
晋書(八) 卷一○一卷至逐一三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一本
晋書(九) 卷逐一四至卷一三○ 唐 房玄齡等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二册
宋書(一) 序至卷十三 南朝梁 沈約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三册
宋書(二) 卷十四至卷二十三 南朝梁 沈約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四册
宋書(三) 卷二十四至卷三十六 南朝梁 沈約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五册
宋書(四) 卷三十七至卷五十八 南朝梁 沈約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六册
宋書(五) 卷五十九至卷七十七 南朝梁 沈約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七册
宋書(六) 卷七十八至卷一○○ 南朝梁 沈約 撰 明崇禎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八册
南齊書(一) 序至卷二十八 南朝梁 蕭子顯 撰 明崇禎十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三十九册
南齊書(二) 卷二十九至卷五十九 南朝梁 蕭子顯 撰 明崇禎十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册
梁書(一) 序至卷三十四 唐 姚念念廉 撰 明崇禎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一本
梁書(二) 卷三十五至卷五十六 唐 姚念念廉 撰 明崇禎六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二册
陳書 三十六卷 唐 姚念念廉 撰 明崇禎四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三册
魏書(一) 序至卷十二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四册
魏書(二) 卷十三至卷二十九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五册
魏書(三) 卷三十至卷四十九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六册
魏書(四) 卷五十至卷六十四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七册
魏書(五) 卷六十五至卷八十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八册
魏書(六) 卷八十一至卷九十七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四十九册
魏書(七) 卷九十八至卷一○六·中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册
魏書(八) 卷一○六·下至卷逐一四 北齊 魏收 撰 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一本
北齊書(一) 序至卷二十五 唐 李白藥 撰 明崇禎十一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二册
北齊書(二) 卷二十六至卷五十 唐 李白藥 撰 明崇禎十一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三册
周書(一) 序至卷二十七 唐 令狐德棻等 撰 明崇禎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四册
周書(二) 卷二十八至卷五十 唐 令狐德棻等 撰 明崇禎五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五册
隋書(一) 序至卷十四 唐 魏徴等 撰 明崇禎八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六册
隋書(二) 卷十五至卷二十六 唐 魏徴等 撰 明崇禎八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七册
隋書(三) 卷二十七至卷四十一 唐 魏徴等 撰 明崇禎八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八册
隋書(四) 卷四十二至卷六十三 唐 魏徴等 撰 明崇禎八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五十九册
隋書(五) 卷六十四至卷八十五 唐 魏徴等 撰 明崇禎八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册
南史(一) 序至卷十五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一本
南史(二) 卷十六至卷三十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二册
南史(三) 卷三十一至卷四十八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三册
南史(四) 卷四十九至卷六十四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四册
南史(五) 卷六十五至卷八十(缺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五)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五册
北史(一) 序至卷十二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六册
北史(二) 卷十三至卷二十四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七册
北史(三) 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四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八册
北史(四) 卷三十五至卷四十五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六十九册
北史(五) 卷四十六至卷五十八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册
北史(六) 卷五十九至卷七十一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一本
北史(七) 卷七十二至卷八十八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二册
北史(八) 卷八十九至卷一○○ 唐 李延壽 撰 明崇禎十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三册
唐書(一) 序至卷十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四册
唐書(二) 卷十一至卷二十八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五册
唐書(三) 卷二十九至卷四十三·上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六册
唐書(四) 卷四十三·下至卷六十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七册
唐書(五) 卷六十一至卷七十一·上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八册
唐書(六) 卷七十一·下至卷七十三·下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七十九册
唐書(七) 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册
唐書(八) 卷八十四至卷一○七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一本
唐書(九) 卷一○八至卷一二九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二册
唐書(十) 卷一三○至卷一五七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三册
唐書(十一) 卷一五八至卷一八○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四册
唐書(十二) 卷一八一至卷二○○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五册
唐書(十三) 卷二○一至卷二一七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六册
唐書(十四) 卷二一八至卷二二五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二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七册
五代史記(一) 序至卷三十九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
第八十八册
五代史記(二) 卷四十至卷七十四 宋 歐陽脩 撰 明崇禎三年毛氏汲古閣刻本一色色五月天
本站仅提供存储工作,统共执行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执行,请点击举报。